尽管氯氮平是目前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最为确切的药物,但许多本应使用该药的患者却从未使用过。在美国,20%-3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被归为难治性,但氯氮平仅占全部抗精神病药处方的5%。全球范围内,氯氮平均面临着处方不足的现状。一名对现状不甘的医生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氯氮平恐惧症」(clozaphobia)。
氯氮平有一段复杂的历史——曾被誉为「近乎奇迹之药」,也曾被谴责为「夺命之药」。在这一背景下,FDA详细审查了氯氮平的处方及监测指南,为精神科医生提供了重温这一可能潜在改变患者人生的治疗手段的机会。
对此,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精神科的WilliamJ.Newman与BrianneM.Newman教授从氯氮平的历史开始,着重介绍了年FDA更新的氯氮平风险评估与最小化计划(REMS),旨在加深临床医生对该药的认识,并提供安全、有效使用该药的实践指南。文章于7月初发表于《CurrentPsychiatry》。
历史:屡受挫折却屹立不倒
对于精神科而言,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划时代新药层出不穷。在寻找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的过程中,Wander实验室于年发现了一种具有神经阻滞效应的三环类药物,即氯氮平。
20世纪60年代,氟哌啶醇的发现与上市使得该时期的人们普遍认为,抗精神病药的锥体外系副作用强弱与抗精神病效果呈正相关,从而限制了对药理学作用相对独特的氯氮平的兴趣。该时期大多数针对氯氮平的研究以德文发表,国际影响力有限。
(点击查看大图)
(NewmanWJ,etal.)
粒细胞缺乏之殇
年,芬兰出现了8例氯氮平相关粒细胞缺乏症死亡病例,氯氮平随即成为众矢之的。其制造商山德士公司对氯氮平进行了撤市,并终止了所有的氯氮平临床试验计划。芬兰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氯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相关血液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