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综合征(NeurolepticMalignantSyndromNMS)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最严重的副反应,死亡率较高,而临床上较少见,医院更是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年4月,我院收治了一例NMS,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女,28岁,因“发热伴意识不清三天”于-04-29到我院急诊,拟“中枢
神经系统感染?”收住神经科,既往有“双相情感障碍”病史,医院诊治,平素服药不规则,怀孕后就开始停药,年4月16日行剖宫产术,手术顺利,4月24日出现开始出现胡言乱语,行为冲动,打人骂人,医院治疗,治疗三天后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发热,于4月29日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Bp/60mgT39.2℃P90次/分R20次/分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d=3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颈有抵抗,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5次/分,律齐,四肢肌张力增高,双膝反射亢进,病理征未引出。脑电图:广泛中度异常脑电图。腹部B超:产后子宫,宫腔积液;头颅MRI+MRV:静脉窦血栓形成。血常规:WBC7.0×/LN0.L0.,RBC5.12×/LPLT×/L。肝功能:ALT/LAST/L肾功能:CRE53/LUAu/LUN6.42/LD二聚体3.94拟静脉血栓形成?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转入我院神经外科,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心肌酶谱LDHCKCKMB肌红蛋白,行腰穿检查:脑脊液蛋白0.18/LCL-.1GLU3.94,各指标基本正常,因各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无法用静脉窦血栓形成或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解释,特别是肌红蛋白如此之高,所以管床医生进行了科内的讨论,最终锁定“恶性综合征”诊断,给予对症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脏器功能等治疗,经治疗后,患者意识转清,无发热,肌红蛋白逐渐降至正常。出院后到我临床心理科治疗,给予换用低效价抗精神病药物,随诊三月病情稳定。
讨论:
恶性综合征(NMS)是法国学者Delay于年进行氟哌啶醇实验时发现的,年被描述为“运动不能肌张力亢进综合征”[1],年后被称为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其病理机制迄今尚不明确,目前有两个理论对症状进行解释:①中枢多巴胺受体阻滞:认为NMS的发生与中枢NE、DA、GABA、ACH、5HT等递质的失衡有关;②骨骼肌功能障碍:神经阻滞剂可能影响了患者肌细胞钙的运转造成了高热、肌强直、横纹肌溶解,提示有骨骼肌多种功能障碍。NMS多在治疗开始的一周内发生,早期临床表现为精神状态改变、难以控制的锥体外系反应、肌张力增高、吞咽困难、发音困难,逐渐表现为高热、肌强直、肌酸激酶增高,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意识障碍、昏迷等,若处置不当,极易导致死亡[2],因此迅速识别并采取治疗措施很重要。诱发NMS的危险因素有很多,该患者的出现NMS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与患者停药时间长,发病后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快速增加有关;另一方面与患者处于产后特殊时期有关,患者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再加之中国人“坐月子”的传统观念,过度保暖、空气不流通等高热环境,个体易感性增加。更有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较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容易发生NMS。关于NMS的诊断标准[3],以DSM-IV的诊断标准最为常用和严谨,其标准为:①肌强直和体温升高同时出现;②有下列症状中的两项:多汗、吞咽困难、震颤、尿失禁、意识改变、缄默、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或不稳定、血白细胞升高、CPK升高。当发生NMS时,应停服所有抗精神病药物,同时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降温、预防感染等措施,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早期确诊,及时治疗是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AdnetP,LestaveiP,Krivosic-HorberR.Neurolepticmalignantsyndrome[J].BrAnaesth,:85-86.
[2]刘协和,杨权,精神科急诊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LevensonJL.Neurolepticmalignantsyndrome[J].AmJPsychiatr,,:-.
小孩白癜风能治好么白颠初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