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夕,相关部门举行的心理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结果揭晓。调查结果显示,67%受访者把精神病和神经病混为一谈;其中90%受访者认为精神病患者很可怕;认为人人都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的人占73%。调查列举了4种精神疾病,其中知道精神分裂症的最多,占受调查人群的60%,知道老年性痴呆的占25%,知道抑郁症的72%,知道儿童精神疾病的只占33%,四种疾病名称全部听说过的只有25%。
90%受访者认为精神病患者很可怕
调查结果说明,很多人对精神卫生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精神病人”的层面。67%受访者把精神病和神经病混为一谈,其中,90%的受访者认为精神病患者很可怕。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常将精神病与神经病混为一谈,其实精神病与神经病是有着根本区别的两种疾病。据专家介绍,人们对精神疾病有很大的误解,提到精神疾病就以为是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重性精神病,事实上它还包括人们所说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后者发病率更高,均需要前往精神科就诊。只是因为很多人对精神科、精神疾病不太接受,医院医院开设了专门诊治心理疾病的科室“心理科”。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对药物过分惧怕,为此,一些医生常说,不要害怕吃药,有病吃药是正常的,要用对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态度来对待精神疾病。
心理障碍表现模糊不清
在你认为哪些情况属于精神异常、心理障碍的表现的调查中,只有15%接受调查的市民能完全答对选项,如抑郁、焦虑、恐惧、自责、人际关系紧张、自卑、失眠、工作能力下降、幻觉、强迫行为、敌对情绪、猜疑、情感反应冷淡等。85%受访者不是选错就是漏选。调查列举了4种精神疾病中,听说过精神分裂症的最多,占被调查人群的60%,知道老年性痴呆的占25%,知道抑郁症的72%,知道儿童精神疾病的只占33%,四种疾病名称全部听说过的只有25%。
心理障碍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在临床上,常采用“心理病理学”的概念,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称为异常行为。心理障碍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心理障碍几乎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都需要找心理咨询医生寻求帮助。此外,心理咨询也适用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等,还适用于生理心理障碍(即身心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各种智力发育异常等。
患抑郁症应及时就医
当你周围有人出现精神疾病时,有81%受访者认为应该请邻居、朋友、家人、医生或其他人帮忙,只有19%接受调查的市民选择不参与、少管闲事。
在调查中,有87%受访者认为在亲友怀疑有心理问题的时候,会去找医生。但是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痛苦的情绪是有羞耻感的,导致人们轻易不会向外人表露自己的痛苦和伤心,因为一旦表露,就会冒被人看不起的风险。
专家说道,很多心理有问题的病人羞于让别人知道而耽误治疗,这是很不应该的。如抑郁症是个好治的病,治好了就好了,复发的几率也并不高,即便是复发,一样也可以治。很多人担心治疗抑郁症的药会对智力有损伤,或者是产生依赖,其实大可不必,调整情绪的药跟调整内分泌的药一样,一般不会成瘾。
专家认为,社会歧视导致精神疾病患者、家属不愿公开病情、不愿就医,这是影响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精神疾病患者还在病愈后回归社会时屡受排斥。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生存状况一个大的前提,就是要提醒人们,精神疾病和诸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躯体疾病一样,只是一种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