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热论文化产业竞争力
文化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高低。为深入探讨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和面临的实际问题,1月8日至9日,由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主办,太合传媒投资有限公司特邀协办,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高层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孟晓驷,江苏省委副书记任彦申,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申维辰,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攀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人士、专家学者和文化部门的管理者200多人出席了论坛的开幕式。突破、换装、出征“文化产业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新的新力量和经济发展新的高地,终究能够与文化事业一起,以主角的身份迈进文化建设的新时期。而当前,正在进行着的文化体制改革,已获得初步突破,对全部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孟晓驷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文化要“突破”,首先要突破行政壁垒,全面实行国有文化单位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剂。集中优势资源,增强竞争实力,盘活存量,做实做稳,做大做强。其次要突破政策性障碍,全面实行国有文化单位体制的根本性改革。要全面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构成科学公道、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从而激活国有文化资产,让其在市场中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再次,对外开放应当优先对内开放,全球化应当优先全国化。要积极调剂文化市场准入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市场的开发建设,构筑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和国民文化经济利益共同体。关于中国文化的“换装”,孟晓驷说,文化产业只有与信息产业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增进信息化,走新型产业化道路,才有可能实现超常规逾越式发展。信息文化产业的突起是当代信息革命最为突出的标志之一,用先进科技传播先进文化,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文化的贡献率,从而实现高科技与高文化的和谐发展,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定选择。“中国的文化企业不能永久只在内河航行,它们必须驶向蔚蓝色的海洋。”中国文化的“出征”即“走出去”的问题被这位女副部长一再强调。她说,今后应当从经济的角度把对外文化交流看做是文化外贸的手段之一,采取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在赚到掌声白癜风能彻底治好吗、赚到喝彩的同时也能够赢得经济效益。要大力支持国内文化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积极开辟第二战场,直接进入国际文化市场;要努力扶持培养涉外文化产业,完善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把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把我国深厚潜伏的文化资源变成卓然飞扬的现实文化优势,尽快缩小文化贸易逆差,让我国从文化进口大国变成文化出口大国。任彦申在致辞时谈到,鉴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趋白癜风能看好吗势,当前制约文化发展的瓶颈仍然是体制障碍,主要表现在,1是政事、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直接从事文化生产和经营的单位没有自主权,没有构成文化市场竞争的主体,就是微观经济没有放活。2是国有文化资产被条块分割、上下分割、部门分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效力低下。第三就是政府包办文化,公费消费文化,文化市场的发育非常缓慢。“文化体制改革应当加快进度,”任彦申说,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或说当务之急是打造现代文化企业,培养文化市场的竞争主体,真正把文化生产经营单位放活。文化体制改革的难点是“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党委和政府对文化体制的改革要高度重视,精心指点,大力支持,当好后盾,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担改革的本钱。孟晓驷和任彦申的致辞,引发与会者的热烈反响。当任彦申提到江苏省将投入100亿元建设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标志性建筑后,论坛大会主席、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叶朗建议“大家为江苏省的这100个亿鼓掌”,得到了与会者的积极响应。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政府、企业和学界的永久主题。那什么是文化产业竞争力?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花建认为,竞争力通常包括微观竞争力、中观竞争力和宏观竞争力3大层次。文化产业竞争力既有与一般产业相同的共性,也有它作用于社会伦理、国家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国际影响等而具有的特殊性。它包括四大核心能力: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本钱控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它可以展开为七个竞争力指标的板块: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关联、产业资源、产业能力、产业结构和产业环境。根据中国国情,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实行五个重点战略:发挥创意优势战略、实行资源整合战略、贯彻企业发展战略、推动双向开放战略、推动中心辐射战略。在谈到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时,花建认为,不但要激起内容原创,生产大量适应国际文化市场的优秀产品,还要解决三个大问题,就是“谁走出去”“走到哪里去”和“怎样走出去”,即贸易主体、区位选择和出口路径的问题。要加强文化产品出口,就要强化主体。中国文化产业要加强“走出去”的实力,就要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给民营企业以“走出去”的同等待遇。要加大文化产品出口,就要选择区位。当前,中国文化产业拟借助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关系,加大“走出去”的步伐。要扩大文化贸易流量,就要拓展路径。不但要走向国外文化商品市场,而且要走向国外文化要素市场和文化附加值市场;不但要选择传统情势,而且要选择创新情势。它应当包括商品出口、服务贸易、合作研发、拜托国际代理、吞并控购等多种路径。作为文化产业微观主体,文化企业的代表的发言,从另一方面印证着专家学者的说法,也更具说服力。太合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于天宏现身说法,认为传媒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产业环境及产业政策、国内相干市场及产业链的发展速度及范围、产业精英企业与经营人材的初具规模、市场全球化的发展水平、中华文化的底蕴及影响力密切相干。传媒企业竞争力实际上表现为几种能力,即行业稀缺资源的占有能力、优良内容产品的制造能力、跨媒体平台的多元化营销能力、经营团队的管理能力、国际化的资本运营能力、本土与国际市场的开辟能力。成立于2001年的太合传媒,已初步建立了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即两个核心能力:行业稀缺资源的占有能力、优良内容产品的制造能力。现在,公司通过建立经营团队的管理能力,加强企业的协同效应,打造太合传媒的经营平台、管理支持平台,为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湖南出版投资控股团体董事长朱建纲从企业治理结构切入谈到文化产业竞争力,他说,文化产业竞争力内涵包括企业内在凝聚力、企业社会影响力、企业市场创造力。在打造文化产业竞争力时,一定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两者“偏废则皆废,兼备则皆备”。精神经济及其他:思想竞争力大展现这次论坛下设了6大子议题:体制改革、政策环境与文化产业竞争力,投资体制变革与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精神经济、创意中国与文化产业竞争力,企业治理结构与文化产业竞争力,商业模式与文化产业竞争力。佳宾各具特色的演讲,不同议题时段的主持人妙语连珠,与会者积极发问,使本次论坛成为一场“思想的盛宴”。现任江苏省文化产业团体董事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向民,于1985年首次提出并研究“精神经济”理论,是我国最早研究文化产业的学者之一。在这次论坛上,他又作了《精神经济:增长新范式》的演讲。李向民提出的精神经济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作为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基础。由于他的“精神经济”理论较好地解答了精神与物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特别是应用传统经济学没法解读的文化现象,在“精神经济”理论中都得到了科学的解释。李向民集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于一身,其在学术上一以贯之的寻求及执著精神,引发与会者注视。“对当前文化产业热潮下的冷思考”,这是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范建华的演讲主题。他指出,学者的浮躁、官员的空谈、论坛的泛滥、办节办会的大兴,构成了当前文化产业的“怪现状”。一些地方对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盲目性,对文化资源的认识存在误区。其实,文化资源不像自然资源一样具有排他性,而是共生同享的。文化资源只有与人才资源、资本资源结合,才能构成产业优势。在文化产业政策方面,民营资本的进入依然遭到轻视。另外,票价高、畸形消费、文艺评奖体系不完善等现象依然故我,阻碍着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清华大学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熊澄宇说,“说到底,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人和社会的综合发展。”只有一种声音的论坛不是论坛,主办方明显意识到了这一点。从佳宾演讲的内容来看,它们涵盖了文化产业多个行业门类,“视窗文化”、互联系、广播影视产业、媒介产业、“数字中国”等都成为探讨的话题。不仅如此,内容产业、创意产业乃至人文奥运等都被纳入与会者的视野。这从一个侧面预示着文化产业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