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0月10日电(记者陈静)第2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年上海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度结果》10日正式发布。该《结果》显示民众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的知晓率稳中有升,但,仍有50%以上的居民将精神疾病等同于思想上的问题,或认为是受了刺激而造成的。
调查显示,民众对精神疾病的病因仍存在误解,求助方式存在偏差。据统计,21.8%的上海民众首选抑郁症案例的患者需要去看精神科医生,而对焦虑症,这一比例仅有16.6%。对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案例,62.4%的被调查民众主要归因为“工作压力大”,对于严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45.4%的居民认为是患者“思想上的问题”造成的,很少比例的人认识到精神疾病是一类存在着生物学、遗传学基础的疾病,而归咎于个人主观的问题。
根据《结果》,把严重精神障碍轻描淡写地归咎于思想问题,仍未意识到需要求助于专科医生的帮助,或是现实中这些疾病患者延误治疗,乃至不治疗的原因。这项监测点遍布上海所有区县的《结果》显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在近5年中几乎没有变化,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并未减轻,42%的居民对精神疾病患者持负面态度,人们也更倾向于认为患者是奇怪的,甚至是更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据悉,重症精神病人逐年增加,精神疾病复发率、再住院率和高致残率高,精神障碍人士很难重返社会独立生活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上海正在合力探索精神障碍者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为其构建职业康复之路。
当日上海启动“牵手社会,与爱同行”职业康复实训基地。20余家企业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签约,承诺成为精神障碍者职业康复的“阳光实训基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方面当日表示,希望更多企业能够接纳,并为精神障碍者提供就业实训岗位;希望全社会了解、关心和支持精神障碍者的职业康复,消除社会歧视。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此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的社区做出贡献。据介绍,全球四分之三精神健康障碍患者生活中在中低收入国家。中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人数亦逐年增加。世界各国每年都为“世界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当日举办了以“心理健康社会和谐”为主题的“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
据悉,目前,上海有逾11万各类重性精神障碍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当日对记者表示,精神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当下,现代医学模式正向着“生物——心理——社会”的“全人服务”推进。对于精神障碍人士而言,药物和心理治疗手段可帮助其疾病康复,但真正让精障人士改善社会功能,还需让其“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徐一峰说,这种和普通大众一样的继续工作、生活,对其来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康复。
但是,据统计,出院后的精障人士就业率低于三成。大众的误解、歧视甚至排斥使得众多精障人士始终有力在社会边缘地带。徐一峰说,职业康复是精障人士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其而言,不仅是生活的经济保障,更多的是接纳和支持。
据悉,当日的签约企业将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同组建爱心慈善联盟,开发实训岗位,包括:仓库管理员、面包房员工、物业管理员、收银员、保洁等。在职业康复实训过程中,上海市、区县精神卫生中心的社工将筛选有就业需求和能力的精神障碍者,同时对企业岗位要求进行预估,完成双向“配对”。社工会连同精神科医护人员将进行定期随访,为障碍者提供持续性就业跟进服务,最大程度保障其顺利踏上实训或工作岗位。
当日,“飘扬的绿丝带——世界精神卫生日心理健康知识定向传播赛”举行,申城超过支队伍,多名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志愿者走上街头,在城市各个角落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他们需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向民众发放宣传材料及精神卫生绿丝带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