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产后精神病 > 患病影响

清单董律师2016年度电影

本周出差,年前大概没有时间再看新片。全年看片部,其中华语电影22部,回望一下,列出董律师在上述观片范围内的年度十佳和国片五佳。

年度十佳

《总有一天》

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他的每一片羽毛上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熔炉》告诉我:我们一路走来,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总有一天》告诉我,独裁者都是怂人惯出来的,更多的时候不是他有多强硬,而是你真的豁不出去。以上三部电影共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便生活在下水道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血战钢锯岭》

梅尔·吉布森这些年出演的几部电影都很一般,《抓住外国佬》、《吾父吾血》算是成色不错的了,《敢死队3》纯属就是跟那些过气明星一起骗养老金。当然,人家是演员,就靠这个过活,演什么也无可厚非。所幸的是,作为导演的梅尔·吉布森从未丢掉风格和品位,《启示》是我向朋友推荐最多的电影,《勇敢的心》和《耶稣受难记》都是对董律师产生过影响的作品。今年早些时候,听说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即将在中国上映,就一直在期待。

12月8日晚,我在金逸中关村店欣赏了这部巨著,再次折服。时间关系,技术、手法、影像、表演都不细表,也不讨论血腥桥段,只说说爱国这个话题。本片的主人公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入伍却不肯拿枪,于是遭遇了耻笑、谩骂、排斥甚至审判,若不是钢锯岭之战,全世界都会认为他是一个懦夫,甚至卖国贼。如果他生活在中国,喷子们会将他定义为汉奸。在近年来数次抗美和抗日高潮中,我都表达过对非理性爱国的忧虑,同时质疑那些抗日(美)爱好者的热情及智商——你们不吃汉堡就算爱国?你们开个非日系车就高大?真爱国还是假爱国从来不在嘴上,也不在饱暖之时,日本人再打过来的时候,你敢冲锋在前,我才肯认可你。

年,林语堂曾在《吾国与吾民》的序中写到:“写了这本书,我将冒犯许多阐述中国的著作家,尤其是祖国的同胞和一般大爱国家。此辈大爱国家——鄙人与之实互不相涉,因为他们的偶像,不是我的偶像,他们的爱国思想也不是我的爱国思想。说不定我也同样爱我的国家,可是我常小心翼翼在他们面前隐藏起来,因为人或许穿着爱国主义的大褂,过久则破碎而零落,而人方穿了破碎的大褂,炫耀过市——在中国,或在世界各处——服之终身而弗渝。”我同意他的说法,别以为你多发了几则抗日帖就有资格指摘我,说不定我比你更爱这个国家。

呵呵,看完《血战钢锯岭》我很澎湃,引用一下林语堂的话向那位英雄致敬。霍姆斯说:法律的生命在不在于逻辑而在于实践。我想爱国这件事也一样。

《危楼愚夫》

先说点电影之外的事情。我非常喜欢北大法学院的贺卫方教授,当然,很多人不喜欢他,尤其是御用的社会科学家和网络上广大的五毛群众。为嘛?他总是说当权者不喜欢的话。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张思之,比如江平,比如柴静,比如崔永元……这个世界上,讨厌真相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政客,一种是被政客鱼肉的群氓。而当有些人点出”皇帝的新衣“纯系子虚乌有的时候,他可能要承受两方面的风险:一是当权者的迫害,一是沉溺于浅层思考的老百姓的责难。《危楼愚夫》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虽然编剧略有漏洞,但故事释放出来的寒气依然犀利逼人。

尽管如此,我还是坚定的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要有不同的声音,否则,就会失去匡正自我的能力,就会失去自我净化的能力。故此,向那些在危楼中呼喊的愚夫致敬,为那些不识时务的傻瓜喝彩。

《屏住呼吸》

本年度最好的恐怖、惊悚类电影,甚至要好过《哭声》和《招魂2》。不拖泥带水,不故弄玄虚,一嗨到底,绝无尿点。不多说了,剧透是卑鄙的。5星

《鲨滩》

女版《小时》。故事紧张刺激,女主貌美条顺,景色波澜壮阔,值得一看。

《完美陌生人》

每个人都有秘密,如果非撕开来看,世界就不美好了。其实这个电影的立意不在于批判,而是剖析隔阂产生的原因,欲望、成见、狭隘、孤独……一部可以成为经典的电影。

《天空之眼》

政治中有没有道德考量?应该有。国家利益是不是就是人民利益?可能是。但是,为了你的国家利益就可以牺牲他族的人民利益吗?电影抛出的问题太多,而答案也不唯一。我只能说,这是一部罕见的令人含泪思考的电影。

《房间》

每个人都有局限性,每个人都生活在房间里,或者说,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偏见、世俗以及自己虚荣心的囚徒。影片的立意不在于贩卖苦难,而在于反思人性,且不止于反思。王鼎钧大师说:“倘若作家从人生中汲取的是浊水,倒入人生之中仍是浊水,这就不是伟大的作家,我们希望他能以艺术造诣、人格修养、思想境界蒸馏那水,过滤那水,变浊为清,再还给江河湖海,他提高了人生,也提高了文学。”文学如此,电影大概也是这样。《房间》,是精品中的精品。

《聚焦》

四平八稳的群戏,一度差点睡着。但“绿巨人”那段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牧师不行,主教不行,哪怕是教皇也他妈不行”的台词却让人热血沸腾。其实,这是一部有锋芒的电影,我赞同导演的观点——我不反对宗教,但我反对宗教傲慢,更反对宗教迫害,尤其反对以宗教之名行龌龊之实的丑陋行为。在我看来,压根就没有上帝驻人间大使,我的道德直觉告诉我,当一个人煞有介事的亮出自己的宗教名片的时候,恰恰是你该穿戴盔甲进行防备的时候。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李安其实很不安分,我越来越觉得他想做一个世界影坛的十项全能选手,论得奖,亚洲、欧美都认可,论类型,剧情、动作、同性、历史、家庭、战争题材(可能下一个是体育)都有涉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能在影史留名的可能是技术,但是,我真心不关心技术,我只想看一下百变的李安是否还能保持住他不变的风格。

还好,我没有失望,貌似中庸的李安从来不愿走寻常路,他拍摄一了一部政治不正确的电影,一部反英雄的电影。董律师一向反对制造英雄,什么道德榜样,什么白衣天使,什么最可爱的人,什么三八红旗手,国家用得着的时候,他们是楷模,用不着的时候,会迅速被遗忘(参见严歌苓的床畔)。英雄是靠不住的,我更相信恪尽职守的职业素质,即干什么吆喝什么,所有按部就班完成自己工作的人,都值得钦佩,如果刻意拔高,有些东西可能会被当成表演,甚至,英雄本身也会成为一场政治修辞——他们没有被真正当成人,而是背景或者工具。

每个人对战争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有自己的理解。据说,男人生存的意义与股票与战争同在,当比利·林恩重返伊拉克的时候,当他在一个所谓看似安定的环境中伤痕累累而在另一个貌似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坐标出自我的时候,我相信,他可能会选择战争,而不会选择虚伪的和平。

今年秋天,我去了一次宁夏,从银川打车到机场的路上,出租车司机问我去哪里,我说回北京,他“呵呵”了一声:“去人间地狱啊!”宁夏是个好地方,很干净,很安逸,但,我宁愿选择雾霾横行、竞争激烈的北京,因为……算了,要展开说,大概又要千言万语,给出一个简明、应景的答案吧——因为我就是比利·林恩。

我喜欢这部电影。

国片五佳

《追凶者也》

曹保平保持了高水准,手法越发的老道,故事也耐人寻味。表演方面,张译必须要提,他的光芒压制了刘烨,如果来年的金鸡奖足够公平,张译应该能拿个最佳。

就内容来讲,时间原因,不能长篇大论,仅说一点吧:导演没有脸谱化凶手,最后给了他一点自我辩护的机会——他恨奸商,奸商卖给他糟糕的楼房,甚至连抢劫金店都拿不到真货。也就说说杀人犯是被逼出来的。虽然我认为本片质量很高,但我不苟同曹导演在片尾所做的刻意包装。人应该有底线,再难也不应该通过伤害无辜的人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认识一个律师,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也曾四顾茫然、五脊六兽,但他从来没有想过去盗窃、诈骗或者打劫,最接近堕落的念头就是准备厕身于红尘,去当鸭子,为此,他甚至跑到厕所的镜子前做过几次相貌评估,但每一次的评估结果都令人沮丧——太难看了,市场准入条件不具备,当鸭子肯定会被饿死。囿于颜值,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律师,少了一个鸭子。但是话说回来,若真就混不下去了,就算当鸭子,也千万别干杀人越货的事情,因为鸭子开发的是自身的资源,而杀人越货剥夺的是他人的权益。

《我不是潘金莲》

我对冯小刚早期的作品不了解,从《甲方乙方》之后,他的每一部电影我都没错过。对冯氏作品,董律师的排名是:第一《集结号》,第二《》,第三《一声叹息》,第四《甲方乙方》,第五《手机》……今年之后,《集结号》要排在第二了,因为冯导拍出了《我不是潘金莲》。

必须要承认的是,我认可本片跟我崇拜刘震云有关系。我认为刘震云是这个国家最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他的白描技法是空前绝后的。我曾经写过读刘震云作品的感受,此处不再赘述,今天这篇文字的重点是谈冯小刚的电影。

我认为,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是一次全新的创作,不是菜谱和菜的关系。就算是菜谱和菜的关系,因为技艺有高有低,呈现给观众的最终结果也不一样。对受众而言,小说,是需要情感想象力的,而电影,更多是喂养,是靠画面和剧情说话的。

唉,明天还要开庭,我不能写一宿,就草论一下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吧。

我昨天看了一个年轻影评人的文章,他认为李雪莲是一个无赖,呵呵,我坚决不同意他的说法。其实,这种观点在该作品还是小说形态的时候就甚嚣尘上了。我的感觉是,能在文学史上或者影史上流芳的都非寻常故事和寻常人物,鲁迅笔下的阿Q,余华笔下的许三观,陈源斌笔下的秋菊……哪一个走的是常规路径?但我也认为,真正的经典绝对不是哗众取宠,去掉碍眼的枝枝蔓蔓,我们最终发现的终究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甚至有情有义的人。

《我不是潘金莲》是一个女人和很多男人的故事,但纯粹从情感的角度考量,真正伤害过这个女人的只有三个人——取走她贞操却没有娶他的前任,娶了她但又甩了她的秦玉河,想娶她但却又利用她的赵大头。可以说,这三个臭男人对她的感情都不纯粹,各自用不同的方式把李雪莲伤了一个体无完肤,不等一个伤口愈合,又豁开另一个伤口。

冯小刚没有拍李雪莲流产的细节,但我想,当一个女人受到心理和生理上双重摧毁的时候,你却要求她宽容大量,这就叫不近人情。你要是个男人,如果割了你的鸡巴外置一个子宫,怀一个孩子几个月后又被打掉,你能豁达得起来?你为一个男人奉上全部,而他却把你当成骚货,弃之如敝履,你能够轻易原谅?当你对他掏心掏肺,跟他做一次这一生最刻骨铭心的爱,而对于他更多是出于功利的设计,你能接受?所以,李雪莲的行为一点都不奇怪,是他所处环境、所遭所遇的结果。李雪莲让我想起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一次又一次被出卖,但一次有一次的重新去爱——去无保留的爱——可惜,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哎呦,我是不是连我自己都骂了。赶紧住嘴,谈下一个话题。

董律师是司法共同体的成员,再从司法技术层面来探讨一下这部电影。李雪莲因为想要二胎跟老公假离婚,呵呵,在中国,这种丰富多彩的假离婚从来没有间断过——为了又红又专,为了买房,为了孩子上学,为了买车指标……您瞅瞅,法律该有尴尬的,政策与法的冲突、法与法的冲突无时不在,能让两个人拿神圣的婚姻做代价(哪怕是形式上的离婚),换取物质利益和生育的权利,你能说立法和施法一点没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冲突可以理解,但在官家倡导法治几十年后的今天,还存在这样的冲突,不得不让人失望乃至绝望。

N年前,也就是周某某领导政法的时代,搞过一个“三个至上”,即党的领导至上、法律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看似很美好,但根本经不起推敲,有一位学者就提出了疑问——三个至上谁至上?《我不是潘金莲》给出了答案,法院院长在县长面前就跟小鸡一样,司法权和行政权压根就不是平行关系,而是隶属关系。事实上,原著中县、市、省的领导基本都是书记,可能是为了过审,在电影里都变成了县长、市长和省长等行政职务,且,刘震云和冯小刚巧妙把这样一场不和谐的上访变身成了当权者下决心维护人民利益的反面教材,在观众和领导之间寻到了微妙的平衡,在中国控语境下,可谓煞费苦心。要搁在韩国,这部电影有一百种埋汰政府的拍法,比如,秦玉河是县长派人弄死的,比如,李雪莲可能会被搞成精神病。

好了,谈谈冯小刚的电影功夫吧。论我心目中的排名,在国内导演中冯小刚排不到前五,而且,他最近几部电影水平过于参差,很难跻身大师的行列。但就本片来说,我觉得还是可以圈点的:摄影很考究,虽然形式主义,但并不影响观影感受;编剧层面下足了功夫,不再细言;选角别具匠心,范冰冰的表演谈不上惊艳但也不至于给出差评,配角均有特色,各位大咔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张译的水准再次得到验证,大鹏的表现令我刮目相看;音乐和剪辑,也都在水准之上。各种元素搭配在一起,颇有效果。我认为,本片在今年的华语电影中应该有一席之地,在冯小刚的创作历史中大概应该算是登峰造极了。

最后谈谈瑕疵,口音方面,可能缺乏一点统筹,有些桥段让人出戏。场景上大概也有差错(北京站前的店铺李雪莲租得起?崇文门胡同里还差不多),有些细节还不够细腻。但是比起《》里太过富态的徐帆,我觉得瑕不掩瑜,可以原谅。

修正一下,上一段还不是最后,最后我谈谈对上访的看法。混迹京城十年,也算阅人事无数,我认为上访户中,三分之一真冤,三分之一介于两可之间,三分之一是刁民胡闹。但是,我要说的是,如果不从根本问题上的下功夫,法只是附庸和托辞,权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那么到政府寻找公平的人会越来越多,而去法院追求正义的人会越来越少。问题从来都没出在老百姓身上,制度设计决定权利救济的方向。

欧了,话越说越多,越说越觉得还没说透。打住,就跟这冯小刚的电影一样,该收了,再说,就要被掐了。

《树大招风》

应该说是今年最好的港片。当然,人家并不准备在内地上映,港人的各种小情绪均在片中有所释放,对内地党政官员的丑化可谓入木三分,假得格外真实。

《老炮儿》

现象级电影,影评太多,不想多说。

《解救吾先生》

故事耳熟能详,竟然能在观众麻木的情绪中搅扰出几分紧张感,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吴若甫这个演员我不欣赏,如果不是因为他的这场意外,单靠他的平庸演技,很难被人记到现在。当然,我不是歌颂绑匪,因为王千源演得那个绑匪太凶悍了,其实,他也配得金马奖。

关于烂片

见年看片比较挑剔,烂片看得不多。但是,还是要提两部,一部是杜琪峰的《三人行》,一部是张艺谋的《长城》,都是大失水准的作品。讨伐的话已经说过,不再重复。

我爱看电影

赞赏

人赞赏









































北京中科白瘕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hhq.com/hbyx/90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